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科技] 用黑白相機拍出色彩繽紛的宇宙

[複製連結] 查看: 16145|回覆: 0|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pkcat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22-11-30 00:33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apkcat 於 2022-11-30 08:00 編輯

用黑白相機拍出色彩繽紛的宇宙 (原文來源)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    ・2022/04/30  ・255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邵思齊,現就讀臺大地質科學系,著迷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現代的人們生活在充滿明亮人造光源的城鎮中,難以想像純粹的夜空是什麼樣子。
對宇宙中天體的印象,多半來自各地天文台與太空望遠鏡所捕捉的絢麗星雲、星團、星系。
但這些影像中的顏色是真實的嗎?
如果我們能夠用肉眼看到這些天體,它們的顏色真能如影像中如此的五彩繽紛嗎?

#鄭國威知識長
(最新影像全解讀!韋伯望遠鏡強大在哪?宇宙新發現?天文迷必看! )

色彩的起源:為什麼人眼能看到顏色?電磁波跨越各種尺度的波段,
有波長遠小於 1 奈米的伽瑪射線,也有波長數百公里長的無線電波。
但人類眼睛中的的感光細胞僅能感測到波長介於 400-700 奈米之間的電磁波,
也就是僅有這段電磁波能夠以紅到紫的色彩出現在人類的視野當中,
所以我們對外界的認知就受限於這小一段稱為可見光(Visible Light)的視窗。
人之所以能夠辨識不同的顏色,靠的是人眼中的視錐細胞。
視錐細胞分成 S、M、L 三種,分別代表 short, medium, long,
其感測到的不同波長的光,大致可對應到藍色、綠色、紅色。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M、L 三種視錐細胞可以感測不同的顏色,後來的相機設計也以此為基礎。
圖/Wikipedia

肉眼可以,那相機呢?

在還沒有電子感光元件的時代,紀錄影像的方法是透過讓底片中的銀離子曝光、沖洗後,
變成不透光的金屬銀(負片),但這樣只能呈現出黑白影像。
於是,歷經長時間的研究與測試,有著三層感光層的彩色底片誕生了。
它的原理是在不同感光層之間加上遮色片,讓三層感光片能夠分別接收到各自顏色的光線。
最常使用的遮色片是藍、綠、紅三色。進入數位時代,
電子感光元件同樣遇到了只有明暗黑白、無法分辨色彩的問題,
但這次,因為感光元件無法透光,不能像底片一樣分層感光,
工程師們只好另闢蹊徑。

於是專為相機感光元件量身打造的拜爾濾色鏡(Bayer Filter)誕生了,
也就是由紅色、綠色、藍色三種方形濾光片相間排列成的馬賽克狀濾鏡,
每一格只會讓一種顏色通過,
如此一來,底下的感光元件就只會接收到一種顏色的光。
接著,再把相鄰的像素數值相互內插計算,就可以得到一張彩色影像。
由於人的視錐細胞對綠色特別敏感,
因此拜爾濾色鏡的設計中,綠色濾光片的數量是其他顏色的兩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藍綠紅相間的拜爾綠色鏡,廣泛用於日常使用的彩色感光元件,
例如手機鏡頭、單眼相機等裝置。圖/Wikipedia


要怎麼讓每個像素都能獨立呈現接收到的光子,
而且還能夠完整得到顏色的資訊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整塊感光元件前加上一塊單色的濾色鏡,
然後輪流更換不同的濾色鏡,一次只記錄一種顏色的強度。
然後,依照濾鏡的波段賦予影像顏色,進行疊合,
得到一張還原真實顏色的照片。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用較長的拍攝時間,
來換取最完整的資訊量。以天文研究來說,這種做法更加划算。

另外,由於視錐細胞並不是只對單一波長的光敏感,
而是能夠接收波長範圍大約數百奈米寬的光,因此若是要還原真實顏色的影像,
人們通常會使用寬頻濾鏡(Broadband filter)
也就是波段跨足數百奈米的濾鏡進行拍攝。

美麗之外?濾鏡的科學妙用雖然還原天體的真實顏色是個相當直覺的作法,
但既然我們有能力分開不同的顏色,當然就有各式各樣的應用方法。
當電子從高能階躍遷回到低能階,就會釋放能量,
也就是放出固定波長的電磁波。若是受到激發的元素不同,
電子躍遷時放出的電磁波波長也會隨之改變,呈現出不同顏色的光。

如果我們在拍攝時,可以只捕捉這些特定波長的光,那我們拍出的照片,
就代表著該元素在宇宙中的分佈位置。對天文學家來說,
這是相當重要的資訊。
因此,我們也常使用所謂的窄頻濾鏡(Narrowband filter)
只接收目標波段周圍數十甚至數個奈米寬的波長範圍。
常見的窄頻濾鏡有氫(H)、氦(He)、氮(N)、氧(O)、硫(S)等等。

有時候,按照原本的顏色疊合一組元素影像並不是那麼妥當,
例如 H-alpha(氫原子)和 N II(氮離子)這兩條譜線,
同樣都是波長 600 多奈米的紅色光,但如果按照它們原本的波長,
在合成影像時都用紅色表示,就很難分辨氫和氮的分布狀態。
這時候,天文學家們會按照各個元素之間的相對波長來配製顏色。

以底下的氣泡星雲(Bubble Nebula, NGC7635)為例,
波長比較長的 N II 會被調成紅色,相對短一點的 H-alpha 就會調成綠色,
而原本是綠色的 O III 氧離子則會被調成藍色。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相對輕鬆地在畫面中分辨各個元素出現的位置。
缺點是,如果我們真的用肉眼觀測這些天體,
看到的顏色就會跟圖中大不相同。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氣泡星雲,使用了三種波段的窄頻濾鏡。圖/NASA


(Hubble Sees a Star "Inflating" a Giant Bubble)

當然,這種人工配製顏色的方法也可以用來呈現可見光以外的電磁波,
例如紅外線、紫外線等。舉哈伯太空望遠鏡的代表作「創生之柱」為例,
他們使用了兩個近紅外線波段,比較長波的 F160W 在 1400~1700nm,
比較短的 F110W在900~1400nm,分別就被調成了黃色和藍色。
星點發出的紅外光穿越了創生之柱的塵埃,
與可見光疊合的影像比較,各有各的獨特之處。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三窄頻濾鏡疊合的可見光影像與兩近紅外線波段疊合的影像對比。圖/NASA

望遠鏡接收來自千萬光年外的天體光線,
一顆一顆的光子累積成影像上的點點像素,
經過科學家們的巧手,成為烙印在人們記憶中的壯麗影像。
有些天體按照他們原始的顏色重組,讓我們有如身歷其境,
親眼見證它們的存在;有些影像雖然經過調製,
並非原汁原味,卻調和了肉眼所不能見的波段,
讓我們得以一窺它們背後的故事。

(Quantic - Time Is The Enemy)(San Francisco 1906 (New Version) in Color)

延伸閱讀:還史前昆蟲本色
延伸閱讀:不會褪色的藍色羽毛
延伸閱讀:色彩購物學:今天你被哪個顏色迷惑了呢?
延伸閱讀:光的三原色與視神經的對比傳遞
延伸閱讀:你說的白是甚麼白~說不出名字,還能正確辨認顏色嗎?


(Shallow (Lady Gaga and Bradley Cooper from A Star Is Born) )
(解析♦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Shallow》|一個巨星的誕生|Lady Gaga|劇透|ft. 謝博安 POAN|)

(以上資源為原作所有)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