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帳號登入

Android 台灣中文網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活] 高敏感族群

[複製連結] 查看: 28351|回覆: 1|好評: 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pkcat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21-3-20 00:00

馬上加入Android 台灣中文網,立即免費下載應用遊戲。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本帖最後由 apkcat 於 2021-3-20 00:00 編輯

貓心——龔佑霖 ・2017/08/11(原文來源)



「高敏感族量表」
(自我檢測量表(HSP)你做了嗎但到底什麼是高敏感族群?


(Interstellar: Main Theme l But it"s EPIC VERSION)


近日臉書上面出現了一個「高敏感族群」的測驗
許多人為之吸引,臉書也不斷被大家的分數洗版;
但到底什麼是高敏感族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忍不住羨慕他人、與他人比較?教你如何面對「高敏感」自我! |快樂大學)

高敏感族群的概念,最先是在 1997 年由 Aron, E. N. 與 Aron,
A 這一對學者夫妻所提出來的,他們整理了過去的文獻、並進行質化訪談後,
編製出了高敏感族群的量表(Highly Sensitive Person Scale Items),
總共有 27 題 [1]。當然啦,這一份量表和網路上各位寫到的 48 題量表並不一樣,
稍後再來分析給各位聽。
高敏感族群是在敏感什麼?在 Aron 與 Aron 的定義裡,
高敏感族群指的是對內、外在刺激敏感,容易被情緒淹沒的一群人
因為他們的大腦在處理感官資訊時(sensory-processing)特別敏感


(人格測試時間!進來測測自己是高敏感還低敏感?)


高敏感族群內向者並不相同,但可能內向特質有正相關
不過這之間的關聯性很不穩定 [2];
他們也情緒化的人不同,但緒化者有正相關 [3]。

高敏感族群可能來自於基也可能來自於環境,就和許多性格的成因相同
這篇論文並未詳細探討基因和環境的影響力有多大,不過論文中有提到:
幼年時期父母較差的教養風格有可能是高敏感的來源,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接收了負面刺激
這還蠻容易理解的,畢竟一個處在危機之中的人得時時提高警覺
做出戰或逃的準備,自然而然也會變得比較敏感
除此之外,教養風格較差的雙親更容易對高敏感族群的人造成負面的童年經歷
畢竟他們對於情緒的感受閾值較低自然比較難以忍受父母的苛責,也就比較容易有負面的童年經歷了
有趣的是,研究中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高敏感測驗上有較高的得分
但在過去的研究中,並未發現新生兒身上有敏感性的男女差異
因此研究者認為,這可能來自於社會期望
因為社會比較不允許男性敏感,使得男性比較不會認為自己具有敏感的個性
因而導致填答結果的差異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高敏感族群上有較高的得分
這可能來自於社會期望。圖/作者攝影

高敏感族群敏感的部分其實很不一樣
Aron 和 Aron 的研究指出,高敏感族群量表測得的結果,
只有單一一個構念,也就是這群人對於內外在刺激較為敏感,
容易被情緒所淹沒;但是後來的研究者對於這點提出了質疑。
在 2006 年,Smolewska、McCabe 與 Woody 發表了一篇論文,
重新檢驗高敏感族群量表,結果發現,高敏感族群又可以細分成三個部分
  • 美學敏感度(aesthetic sensitivity):如「你是否有一個富足、複雜的精神生活?」
  • 「 你是否容易注意到環境中的細微之處?」
  • 低敏感閾值(Low Sensory Threshold):如「你是否容易受到驚嚇?」「你是否容易受他人情緒影響?」
  • 容易被激發(ease of excitation):如「你是否容易被噪音所影響而覺得不舒服?」「你是否對咖啡因很敏感?」
而在後續的檢驗中,這篇研究發現:高敏感族群和神經質的相關程度確實較高(.45),
尤其和「容易被激發」這一點特別相關美學敏感度則和開放性有中度相關(.37),
而開放性是美學敏感度在大五人格量表當中,唯一有如此高程度相關的變項,
也就是說,美學敏感度較高的人,也可以說是有較高開放性的人


(Lux Aeterna)


而讓人訝異的是,這份研究再次顯示了內外向和高敏感族群之間的關聯性很不穩定這件事情:
高敏感族群量表和大五人格的外向性沒有相關
而三個分量表之間,唯一和大五人格有相關的低敏感閾值分量表,
也只有 -.12 的低度相關。


(快速入睡法  馬大元醫師)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另外,高敏感族群的人特別容易被內、外在刺激感給淹沒這一點,
也再次獲得了支持,這份研究採用了 Carver 與 White(1994)的行為抑制/行為激發量表
結果發現,該量表和高敏感族群量表有 .32 的中度相關,
「容易被激發分量表」的關聯性尤其高(.36)。
簡而言之,就是高敏感族群,尤其是在「容易被激發」的題目上得分較高的那群人,特別容易被外在刺激所淹沒、對外界負向的訊息特別敏感、容易擔心壞事發生,較容易活得戰戰兢兢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高敏感族群容易被外在刺激所淹沒、對外界負向的訊息特別敏感、容易擔心壞事發生
較容易活得戰戰兢兢。圖/By xusenru @Pixabay

常拉肚子?可能也跟高敏感特質有關那麼,
高敏感的特質會對他們的生心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Benham 在 2006 年提出的研究指出,
高敏感族群的人,特別容易感受到壓力
除此之外,他們的生理症狀也會比較多,
例如他們可能比較容易出現心痛、腹瀉等等生理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研究也指出,
高敏感族群具有性別差異:女性比男性來得更高敏感
女性比男性出現更多的生理症狀與心理壓力
但是,這是否來自於前面提到的社會期許這一份論文並未加以說明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高敏感族群的人,特別容易感受到壓力,也可能比較容易出現心痛、腹瀉等等生理症狀。
圖/By James Palinsad @flickr

超級比一比!兩份高敏感量表有何不同?

Aron 的高敏感族群量表,和網路上的 48 題量表是否有所關聯?
在網路上流傳的這一份量表,是由丹麥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Ilse Sand)所編製,
如果仔細檢視她的題目,確實可以看到美學敏感度(如「靈感源源不絕,常想出許多好點子」)、
低敏感閾值(如「他人眼裡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讓你深受打擊」)、
容易被激發(如「對噪音、強烈的氣味、強光感到困擾」),但是,
她的題目也有一些難以歸類到這三個構念當中,
「覺得人生若有不如意,問題大多在當事人自己身上」
「不太重視睡眠,睡一下就會飽」

那麼,這些題目是否能夠測得高敏感族群的特質呢?
如果說以她豐富的個案經歷來看,或許這些題目也能測得高敏感族群的特質,
也就是具有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但是是否真是如此,
須經過因素分析的檢驗才能得知
除此之外,我們也必須要謹慎看待翻譯上的問題,畢竟她用的丹麥文被翻成中文之後,
可能會有一些語言上的轉換差異若是翻譯不當,則可能會導致信效度的減損
而且丹麥人的生活習慣和台灣人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喜愛生存體驗營」這一題,就很難套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當中
因此要說這一份量表是否真能反映台灣人的高敏感族群,我覺得尚有疑慮。


(動畫書評|《高敏感是種天賦 》)
(《容易受傷不是錯》如何才能消除高敏感狀態?)
(高敏感孩童的健康照顧)




再者,即便分數同樣高的人,可能某甲是來自於美學敏感度高,那麼她或許很適合當個藝術家
對新經驗可能有較高的開放性(Openness),但是某乙卻是來自於容易被激發
那麼她可能就比某甲更容易被外在刺激所淹沒。因此,
具有同樣的高敏感分數,並不代表你們的特質就近乎雷同,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不過也許我們可以將這份量表做為「更了解自己的工具」
我覺得會比單純地「拿來和他人比較分數」或是「把自己歸類成高敏感族群」來得更有意義



#hanszimmer #interstellar #soundtrack
(Interstellar Theme - Hans Zimmer | Bandura & Accordion Cover)


註解
  • 有關這份量表,可參見 Elaine N. Aron 在她的網頁上所貼出來的這一個版本。我在網路上也找到了網友翻譯的中文版,但由於我找不到國內研究翻譯的版本,因此這份量表翻譯成中文之後,是否有足夠的信、效度,則是尚須未來實徵研究檢驗的部分。
  • 這篇研究當中的後續研究發現,某些量表檢測的內向,和高敏感量表有正相關(如 Eysenck 與 Eysenck 的 EPI 量表當中的 E 量表),某些則無相關(如  MBTI 當中的內外向量表),但無論是和哪份量表做比較,高敏感族群的構念都能夠獨立於內向者的構念。
  • 本篇研究論文當中的其中一個後續研究發現,高敏感族群和大五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當中的神經質(Neuroticism)有正相關,  雖具有 .54 多元共線性(p<.01),但它仍有 71% 的解釋變異量獨立於神經質分量表。
參考文獻
  • Aron, E. N. & Aron, A.(1997). Sensory-Processing Sensitivity and Its Relation to Introversion and Emoti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345-368.
  • Smolewska K.A., McCabe S.B., Woody E.Z. (2006).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scale: The components of sensory-processing sensitivity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BIS/BAS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0,1269–1279.
  • Benham, G. (2006).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Stress and physical symptom repor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0, 1433-1440.

延伸閱讀:TED:高敏感族群溫柔的力量
(The gentle power of highly sensitive people | Elena Herdieckerhoff | TEDxIHEPari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用Android 就來APK.TW」,快來加入粉絲吧!
Android 台灣中文網(APK.TW)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 分享專題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balala | 收聽TA | 只看該作者
發表於 2022-12-22 10:02
感謝分享了這麼多跟高敏感相關的有用資源!

評分

參與人數 1碎鑽 +1 幫助 +1 收起 理由
apkcat + 1 + 1 非常讃

查看全部評分

用Android 就來Android 台灣中文網(https://apk.tw)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